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将一个正常人改革成精力病,无疑是人世间最肮脏和污名昭著的做法!我一贯不关怀娱乐圈的八卦。并且,我认为高估娱乐圈艺人的道德水准,甚至用圣人的标准加以衡量的做法无一例外是愚蠢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流量明星顶多算是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匠人。他们的使命是让你高兴,然后给他自己赚钱。指望从艺人那里获得教育,使灵魂获得升华是不现实的。最大的可能是和某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一样学会了“反三俗”。
还有几天,复杂的2021就将结束。我们会迎来一个更不确定的2022。偏在此时,反而“瓜声”一浪压一浪。闹得连马扎板凳都不够用了。王力宏,也算是众瓜之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一直苦心经营的“好男人”人设一夜崩塌。但我还是那句话,对艺人的私德没有品评的必要。面对一坑粪,非要挑出一坨比较出众的,很有趣吗?王力宏事件中真正与众不同的是,让我们看到了“精力操控”的恐怖。一个正常的人,完全能够“被精力病”化。12月17日,李靓蕾发表5000字长文控告王力宏。其中提到了两个生活中并不常用的词儿:精力虐待(Mental Abuse)和情感操控(gaslight)。
所谓情感操控gaslight,也叫煤气灯操纵法(Calef&Weinshel,1981;Gass&Nichols,1988)。出自于1944年的经典电影《煤气灯下》。这个听起来非常学术的名词能够被简单的懂得为“洗*脑”。在电影中,女歌手葆拉的丈夫格雷戈里为了侵吞她继承的遗产,策划了一套完美的精力操控手腕,妄图一步步将其逼疯。其中一个很典范的设计就是,格雷戈里会偷偷操控家里的煤气灯。当葆拉发现煤气灯莫名其妙的变暗的时候,丈夫却坚称是她出现了幻觉,是患上了精力病。并且格雷戈里还会经常变换房间里的摆设,并强迫葆拉信赖这些事都是她自己做出来的。葆拉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并因此认为困惑和害怕,变得失去理智甚至是歇斯底里。而这,又成为了她“已经精力错乱”最有力的证据。于是,她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怀疑自己,越会行为异常,越会变得像一个“满嘴谎话的疯婆子”,然后更加没有自信……假如不是最后关头,警探向她保证自己也看到了煤气灯变暗,葆拉可能永远也无法从被操控的精力状况里走出来,恢复理智和自信。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知环境中。大脑通过读取信息来做出判断。假如有人把真相刻意扭曲,选择性的删减,甚至是人为假造和灌输虚假信息。目标对象的认知就会被扰乱,失去原本应有的判断力。变得没有自信,甚至是自我矮化,产生对操控者的依附,最终变成操控者予取予夺的对象。将一个正常人“改革”成精力病,无疑是人世间最肮脏和污名昭著的做法!而“被精力病”也成为一种限制人身自由和进行“污名化”的手腕和工具。1967年5月,前SU成立了克格勃第5局,专门掌管艺术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宗教和人身自由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思想检查。由克格勃的新任主席亲自建立。第5局除了能够将人送去劳*改,还会把这些思想分叉的人诬告为精力病人。这在全部SU历史里是极其黑暗的一幕:心智完全健康的公民仅仅因为政见不同而被强迫性关进精力病院粗暴对待。他们会使用各种手腕,直到这个人认可他是因为精力不正常才说出反SU的话。而这样,他的精力病嫌疑就能够坐实。让第5局有充足的理由让他们长期住在精力病院。这些人不仅被关押和控制,还要被迫接收“治疗”。遭受从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直至被彻底摧毁。并且,第5局还会非常体谅的要求精力病院掩护病人的隐私,不予以公布病人的数量和名字。其中包含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物。例如前SU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乌克兰作家和人权活动家Pyotr Grigorenko,文学批驳家,翻译家Valery Tarsis还有女性活动家,诗人Natalya Gorbanevskaya等。1967年到1970年,“被精力病”的人有快要6万人,平均天天就有53个人。从1971年到1974年,这个数字又增加了6万多人。从1967年到1988年止,第5局手下共有16个精力病院。一次性康复出院的人超过80万。而据解密材料显示,在苏维埃“心理性精力疾病诊疗所”(“psychoneurological dispensaries”)注册登记的病人数字总计为1020万。这还是戈尔巴乔夫掌政时期修正过的数字。真实的数字,和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被精力病”的,可能永远是个谜。
作为一名操控者,实施“精力控制”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目标对象的绝对控制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割断被控者与其他人的信息联系,让其脱离正常的社会圈子。长期保证被控者收听到的“只有一个声音”,并最终使其视操控人为唯一的情感寄托和信赖的对象。而被控者的一切质疑都会被认为是“精力不稳定”。在取得了对被控者的控制权以后,操控者便能够实施幻想化的改革。将被控者逐步改变成相符自己意愿的样子。假如这种改变令被控对象产生抵触。操控者就会通过不断贬低,或是道德、情感绑架的方式让对方的自尊心受到袭击,信赖是自己“不够好”。想想看,很多家长在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家孩子”看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扮演了操控者的角色。有些操控是为了掩盖操控者的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葆拉的丈夫格雷戈的目的是为了侵吞财产。克格勃的目的是为了掩蔽真相,镇*压否决的声音。因此,必须要扭曲被控人对于事实的认知。使其陷入迷茫、恐怖、自我否定当中。在电影《煤气灯下》中,持续的撒谎、夸大和否定是操控者惯用且几乎贯串全部过程的策略。而一遍一遍的反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心理暗示,渐进式的冲破被操控者的心理防线。以至于被控者在潜意识中生出“既然别人都行,自己为什么不能够”的心理。假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受到精力控制的人的将来是没有希望的。但为了支配和控制,操控者往往会给对方描述出一个非常巨大且美好的将来,并将其作为被控者的希望。这种虚构的希望会令被控者暂时忘记眼前的苦楚。转而信赖“再忍忍,或许很快就会好起来”。假如被控者拒绝接收上述一切手腕,就会遭到采取强迫手腕。很多家长就是用吵架、体罚孩子来宣示自己的绝对威望。孩子的任何正面对抗则会被斥为“忤逆”“不孝”,进而导致被排斥。这种在“去自我”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格。成为被制造出来的精力病人。煤气灯操纵法的本质是利用人的自然心理,建立起一个精力囚笼。因为人需要通过群体获得一种平安感。这是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本能。实施操控者于是会将个人的意愿以群体意愿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假如一个人遭到了群体的孤立,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放弃自己曾经保持的原则和独立思考,使自己尽可能变得“合群”。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接收操纵。凡事总会寄希望于有人能替自己“做主”。这个时候的人,才是真正精力上出了问题。而一些流量明星,甚至网络大V恰好会利用国人这种心智不成熟。刻意包装人设,把自己建立成意见领袖,用一种不允许质疑的姿态来标榜自己。凡是提出质疑的,就会遭到排斥甚至打压。最后筛选下来的,就是他们最容易收割的部分。这种造神,恰是他们对粉丝实施精力控制和智商改革工程的核心。而任何不能被质疑的,才是最可疑的。
在大国,有两门学问长期遭到冷遇。一门是逻辑学,另一门是心理学。尤其是后者,往往被污名化为妄图窃视甚至操纵别人的思想。我有幸曾经进修过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主攻方向是“营销心理学”。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用于熟悉自己学问。其作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让人不会轻易被抢掠了头脑。例如《煤气灯下》的女歌手葆拉。假如不是过于信赖丈夫和身边的小圈子,而是多获得一些不同起源的信息,或者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不会那么容易的被操控了心智。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学校从小学阶段就会引进心理学课程。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清醒的熟悉自我,进而形成独立思考才能和自主意识。而自主意识恰好是形成一个“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
作者:头牛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