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回忆《紧急救援》拍摄,仍心有余悸:潜水30尺生死一线

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12月22日,电影导演林超贤,主演彭于晏、王彦霖以及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接收了媒体采访,分享了电影创作过程,通过采访,能够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紧急救济》。

关键词1:投资巨大

关键词2:紧张刺激

救捞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好莱坞电影里的超才能,只能拿出最大勇气、挑战身体极限来对抗危机、救人于水火之中,所以更有沾染力、更能激起观众共鸣。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由四场事件撑起,节拍飞快、跌宕起伏,看的人热血彭湃,并且把大场面打造到极致。

第一场营救事件已足够刺激,没想到这不过是“开胃小菜”,后面湍流中营救车头被困司机、飞机坠海营救,以及最后高潮部分的油轮爆炸营救,每一场大戏都为电影带来新的高潮。导演用不同的营救事件、不一样的营救方式,从天上到水下,让观众的紧张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相当于一张电影票看到至少三部电影的大场面,非常超值。

而一直寻求真实感的林超贤,这一次依然保持大场面实拍、尽量少用特效,所以几次事件的大场面都异常真实,大银幕带来很强的临场感,火海中能感到到热、水下跟随角色一起感到到窒息,看完电影仿佛做了一场梦,太刺激了。

关键词3:生死一线

《紧急救济》的真实感,对演员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林超贤一直被影迷冠以“魔鬼导演”的佳誉,而和他此前合作了三次的彭于晏,这一次也遭遇了从影以来的“生死一线”。

为了演好救捞队员,演员们提前开始做相关专业练习,彭于晏也增强体能,并做了练习潜水等预备。

电影中有两场水下戏份,彭于晏需要在水下逗留很长时间,而逃朝气瓶里的氧气有限,不只电影里的高谦面对窒息、溺水的危险,电影拍摄中,彭于晏同样是随时面对氧气不足、有可能溺水的生死一线。

谈到水下戏份的拍摄,彭于晏仍心有余悸。由于第一场水下戏份有飞机落水的元素,林超贤又保持用真飞机,国内找不到足够大的水池,于是剧组飞往墨西哥,在那边找到了合适的场地。

拍摄使用的大型水池深度超过80尺(近30米),而彭于晏和其他摄影、灯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潜水深度到达了30尺(十米)。

而对于彭于晏来说,离水面距离很远、摄影师、灯光师等工作人员距离自己也很远,身上的逃朝气瓶吸不了几口,每次拍摄他都很担心氧气会不够用,一旦缺氧,工作人员游过来也需要时间,来不来得及?所以拍摄过程中其实是不断面对生死一线的煎熬。

王彦霖也补充说,电影里的台词是“最后一口气是勇气”,但实际拍摄中,最后一口气是氧气,逃朝气瓶里的那一口氧气太名贵了。

《紧急救济》如此艰苦的拍摄,让彭于晏对生命和生活也有了全新的感悟,他告诉记者,想说的话必定要及时说、想做的事情必定要赶紧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